网上邻居III - 宇宙探索指挥部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宇宙探索指挥部”是我为一个朋友小群取的名字——不断迭代的群名之一,灵感来自 2023 年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我喜欢这个名字,不仅因为它自带一丝浪漫的荒诞,也因为它隐隐契合了群聊的核心:日常的交流对话总是在无形之中探索着人生的未知——而这恰好也是最近格外引起我兴趣的课题。


作为一个早年学物理出身的理科生,我大抵是能欣赏物理公式所带来的规律美学,也喜欢去用一些可以量化的维度去度量抽象的生活。


我的具体方法是,先尝试定义一些尽可能正交的维度,使每个维度都能独立代表一个坐标轴。即使无法在轴上定义绝对的数值,轴上点的相对位置,也足够作为一个些许精确的标的。而当这些坐标轴构成完整的坐标系,点的分布便成为一种近似的“先验知识”,更加客观且稳固,从而可以在此基础上搭建更复杂的理论体系。



Target, Tempe Marketplace


关于运动也可以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去分类。


我先定义了“操控性”和“竞技性”两个近乎正交的维度:“操控性”意味着精准控制与稳定,代表的运动有斯诺克、高尔夫;“竞技性”则承载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传统体育精神,几乎所有田径项目都符合这一标准。再配上“对抗性”这一第三个独立维度——人与人之间的肢体较量与冲突——便可以构建出一个基本的运动分类框架。


例如,跑步是一项几乎没有对抗性的运动。其中,短跑意味着极致的爆发,对操控性的要求较低,而中长跑则更注重耐力、核心力量和节奏的稳定性,竞技性则略有削弱。


羽毛球则兼具操控性和竞技性,既需要杀球时的暴力、快准狠的斗网,又通过一个微妙的球场边界保障了操控性。在对抗的维度上虽然被球网拦截住大半,比起野蛮的橄榄球差了许多,但一旦真正站上赛场,对抗的那种紧张氛围却是一点也少不了。


相比羽毛球或马拉松,攀岩似乎并不符合我对自己运动的期待——我会比较向往体育中传统的竞技精神,对“更快、更高、更强”也怀有某种狂热的崇拜。然而事实是,最近一段时间,我却真实地迷恋上了攀岩。


如果将攀岩放入这套理论框架,它的操控性和竞技性都显得温和。它确实需要核心力量,能让人稳稳地站在岩点上,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竞技性,主要体现在手指力量上。然而,手指力量在全身肌群中终究算不上决定性的力量源泉,因此攀岩并不追求田径风格的“更强”,反倒带着几分墙上舞蹈般的优雅。


至于对抗性,它更是几乎不存在——攀岩的对抗并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更像是人与墙、人与石头的较量。同时,攀岩的准入门槛相较羽毛球更低,且它不会因身体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绝对的优势壁垒。不同的人可以凭借各自的身体特点——无论是肢体力量还是柔韧度——当然还有思维模式——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攀爬方式,这使得攀岩在挑战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一种独特的包容性。


Phoenix Rock Gym是一家离家很近又有些陈旧的岩馆,也许是馆内的背景音乐歌单恰好击中了我的审美——The Strokes, Blink182,或者TV Girl,又或许是攀岩这项运动本身带来的一种很适合I人和岩壁死磕的氛围,这里的人总让我有种置身艺术圈的错觉。大家的 outfit 不能说平平无奇,只能说风格独特,艺术家的飘逸卷发、街头风的棒球小帽。如果不是手上和衣服上沾满镁粉和那双特殊的攀岩鞋,说是纽约地铁非主流艺术家都不为过。


攀岩促使人去思考,去琢磨一条线要如何低能耗地完成;在墙上僵持住的时候也能带来更多的紧张与兴奋,刺激着脑垂体不断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曾几何时,我一度过分把时间花在健身之上而压缩打羽毛球的时间。更何况一旦练完腿或者手臂,接下来几天也属于羽毛球场上的残废——双腿沉重,手臂僵硬,连挥拍都成了一种负担。


如果要在“功利性”和“趣味性”之间衡量,健身无疑是高度功利而趣味性有限的运动。

即使日程再紧张,去健身房撸铁半小时,依然能带来可观的能量消耗。若是再配上蛋白粉+肌酸,甚至能在睡梦中默默积累出视效显著的“死肌肉”。但反观羽毛球,它既无法达到健身房有氧那种直观的燃脂效果,又占用更多的时间,然而其中的乐趣,却是健身远远无法比拟的。这种乐趣不仅来自运动本身,更源于人与人的互动——健身充其量不过是边听播客边机械地重复动作,而羽毛球,则是实时博弈,每一拍都充满了变化与可能性。


而攀岩的出现,以及它所带来的乐趣,更是让我对健身的兴趣逐渐消退。


其实,不仅仅是在运动领域,我在生活中无数次面临着类似的选择困境——这种矛盾在进入职场后变得更加频繁——因为我似乎是被给予了更多的选择权——我是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选项,还是听从内心,选择让我感到更舒适的方向? 健身意味着良好的外形、更突出的外表,在任何依赖外在形象的社会关系或职业场合中,都能带来诸多隐形优势。而羽毛球意味着酣畅的对抗,它带来的快乐是纯粹的,即便它在美国也是一项男女比感人的小众项目。


在我的印象里,这两种选择往往彼此冲突。如果强迫自己迈向“更有利”的方向,内心便会本能地抗拒;但如果一味遵循自身的舒适感,则会不知不觉滑向某个温水煮青蛙般的深渊,最终失去跳脱的能力。于是,这两股力量在我的内心不断对峙,而我尚未找到调和它们的能力。这或许是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


这些也引导我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这样的书中寻找答案,希望能借助其中的方法论,找到一种经过检验的、更温和、更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知行合一。



Taliesin West, Frank Lloyd Wright Blvd, Scottsdale


不外出旅行或者安排徒步活动时,周末的娱乐活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显得周而复始——打羽毛球,或者攀岩。攀岩尚且还有手指力量的限制,羽毛球着实是一项极易令人上瘾的运动。


2月底的一个周四,和公司商量好 relocation 的费用事宜后,我终于鼓起勇气,给公寓发出了退租邮件——是的,我的确需要鼓起勇气来做这件事——这意味着,在四月底,我将搬出这栋住了两年的公寓——算是我来美国以来住的最久的房子,同时也将离开这个让我建立起庞大社交圈的 Arizona。


想着AZ倒计时是具体地开始计算了,再把时间大量花在例行的运动上,听起来不是件make sense的事情。


于是尽管我对富人区兴趣不是特别大,但还是沿着87号公路——通常只有出门户外才会开的山路——来到了Fountain Hills——一个刚来AZ时就有所耳闻的当地富人区——是比Scottsdale还要远,占地面积更小的富人区,而且是名副其实的建在山上,符合美西富人区的一切必要条件。


Fountain Park 拥有凤凰城地区不太常见的大片绿色。时值二月,美国大部分地区仍然被冬季笼罩,当地的天气却极其舒适——20°C 的气温,万里无云的阳光,蓝得透彻的天空,映衬着同样湛蓝的湖面。湖的一圈照例围着步道,供人们遛狗或跑步。远处摆着一排一排的大棚,承办着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美食节。湖中央是其因此得名的大喷泉,日常能喷出约莫50-100m高的水柱:一派让人舒适到融化的风景。



Fountain Park, Fountain Hills


这里拥有堪比加州的阳光,却不用承担加州水准的阳光税。尽管凤凰城地区的夏天酷热难耐,但比起冬天里连绵不断下雨的西雅图地区,或者其他冬天寒气袭人的北方地区,人们对阳光的喜爱似乎更胜一筹。由此这里成了搬入人口数量排名全美靠前的地区。移民们也相信只要按部就班地工作,就能慢慢在Scottsdale或者临近的新兴城市买上200平大house:这些便构成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物。


即便购入大house对我来说为时尚早,但当地舒适的气候和接触到的一大批天真善良的朋友们——他们很多都是ASU的学生——的确是让我很难就这么轻易地和它说再见——更何况作为一个喜欢户外的人,北边的大峡谷Sedona明明还等着我无数次再访。


但凤凰城也总是给我一种缺少 enlightenment 的感觉。它缺少那种让人惊叹“原来人生还可以如此炫酷”的刺激。最近 Bilibili UP 主 LKs 终于发布了他的哈苏相机全球漂流视频,看得我又颅内高潮——原来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人,正在做着那么多有趣的事情——摄影和旅居对我来说也是有趣的事情。而我最终会喜欢居住的地方,也应该是一个这样的地方,这里人来人往,带给我人生的三千种可能的灵感——而不是舒适的阳光或者大house——那从来都不是我来美国的目的,也不是我过完这一生的目的:于是我又一次陷入了选择符合自己期待的和选择让自己舒适的困境中。这次我坚定地选择了符合自己期待的,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


2 月末被大号感冒/COVID 撞晕了,一个周末在家连续昏睡3天,前后一共病了快两周。它不仅使人乏力,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还让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发生退化,不过还是觉得需要持续记录。



敬请期待下期


网上邻居IV




我最近在看...

肖恩·贝克导演的《阿诺拉》(Anora, 2024, by Sean Baker)。一部看到我大脑CPU冒烟的电影。很难相信这部去年拿下戛纳金棕榈的电影今年刚又再度斩获今年奥斯卡金像奖。不管是不是矮子里拔高个,我还是想说评委的脑子真是都被驴踢了,要么就是他们被 Mikey Madison 的裸体迷晕了。我很难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多么好的电影,引用朋友的话来说是节奏不如抖音短剧。但我同样也很难说这部电影就是烂片,毕竟它的叙事方式和一些内地豆瓣3分烂片似乎又不太一样。


邵艺辉导演的《好东西》(Her Story, 2024) 。心目中的2024内地最佳院线电影。特别喜欢这种电影讲故事的框架。它并不需要用文字煽情支持所谓的女性主义,而是电影就是围绕三个酷酷的女性展开,而所有的男人只是为塑造主角服务的NPC角色。这也许就是女性主义题材电影最好的答案。


马丁·斯科塞斯的纪录片《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Pretend It's a City, 2021, by Martin Scorsese),一部围绕弗兰·勒博维茨的独白展开的纽约印象叙述。并不总是能get到她的笑点,但是确实是一部有着脱口秀式幽默的纽约故事。



我最近在读...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by Bill Burnett and Dave Evans.) 一本关于人生设计的书,或者说,一本用来自我确认人生方向选择的书。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种牢固的自证逻辑,但书中的一些框架,比如“人生仪表盘”的四个课题,总让我产生天然的质疑——为什么是四个?为什么就非得是“健康、工作、娱乐和爱”呢? 但转念一想,也许暂时放下这种质疑,尝试以一种开放的学习心态去吸收,才有可能打破自己对“选择自己期待的”与“选择自己喜欢的”之间的矛盾认知。


何伟的《奇石》,还是何伟的中国观察与纪实文学,不过这本似乎是并未达到“中国三部曲”的水平,作为刷手机时的读物罢了。



我最近在听...

纵横四海 - EP56《亲密关系》:在一起的意义是找见自己

不合时宜 女性如何看见自我,自我高山?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网上邻居 [增刊] - 失去时间感知的2024 & 完全平方年2025

网上邻居 I - 麻将,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