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邻居 II - 坎昆 波士顿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知乎上有这么个提问,
清华姚班的本科生这么猛的吗?
问题描述里是2023年清华特奖本科生候选人戴言的宣传海报,里面罗列了其各种学术发表成果,学术服务和体育奖项。有一个高赞回答我很喜欢,在批判这种高度同质化的造神评价体系时,答主说:
永远没有一个人能在所有领域比你强,就好比题目中这位同学,能用出“谱写青春之歌”这么腻味的话,他所知道的网络抽象烂梗,就肯定没你多,不是吗?凭什么烂梗知道的多,就不能成为一个优点了?
link: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9492689/answer/3284955537
这句话突然就戳中了我,作为一个喜欢玩“网络抽象烂梗”,看地狱笑话,关注B站up主“小竼路子野”精神状态的Lv6冲浪选手,决定开始反思不要写出“腻味”的话,特别是不要在推送的标题里出现“腻味”的踪迹。
新公司的CEO十分信奉fully remote的工作模式,once you trust your employees,这是他在LinkedIn上会发表的评论。不知道上一份工作还喜欢在居家办公时摸鱼的我有没有资格成为trustees,但想必这些从MBB咨询公司出来的管理层已经熟练掌握了一套自我监督和监督员工的方法——只要大家每天都忙的焦头烂额起来,就没有心思在居家办公时摸鱼了。这也省下了租办公室的费用,也无需把薪资提到本地标准。省下来的钱,和欠缺的员工线下交流,便交给一年四次的公费聚会来解决。
今年计划聚会的地址有坎昆,巴塞罗那,芝加哥和蒙特利尔,于是我就这么很幸运地赶上了1月初在坎昆的聚会,给每个遇到的同事公告 I joined the company 3 weeks ago. 想象把3个月里能和同事聊的天,例如30句 Did you work out yesterday? 10句 How’s your weekend? 压缩到3天时间里说完,intensity大概也就和回答10次 How’s your flight 旗鼓相当吧。由此这也成为了新学会的美式 small talk 技巧——见面先问 how’s your flight。那我能回答什么呢?除了good,要是不good我也不可能在这见到你吧。
Cancun, Mexico
最让我感到舒适的聊天,当然是在一家咖啡店里,或者jazz bar中,三俩朋友面对面交流。而它的反面极端案例,则是8-10人的长桌,置身于喧嚣的环境,再投放十来只墨西哥蚊子共进午餐,并把大家的英语口音朝全美各地微微调整,我直接原地爆炸。
我也就在坎昆爆炸了好多回吧。遇到实现nomad生活的同事,我想聊聊他生活的细节,报税租房;遇到CEO,我想聊他和家庭做企业的经历 [网上邻居 I - 麻将,赌场],从起步到最终结局;还有那些来自Harvard CS本科出身的PM,刚拿了JD学位通过加州Bar的SWE,他们的经历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但 small talk 的场合,其他人只在聊你开什么车,你住的地方天气怎么样。如果再加上对美国文化的深入互动,在座的拉美人、中国人、印度人直接宕机。
这次聚会安排在坎昆的一家Hyatt的全包式度假酒店,但我不理解为何每次服务员打扫房间后都会把电视打开,里头播放的是酒店广告,那个长得和 Breaking Bad 里 Don Eladio 一样的拉美男人,和穿着比基尼泳衣的拉美女人,在酒店的泳池边搂着缓缓跳舞,配上阳光和棕榈树,一幅陶醉其中的样子。其他穿比基尼的女人则在摆满甜点的桌旁路过,随手拿起一块热量爆炸的曲奇塞进嘴里,依旧是那副4D打印机批量生产的模板化陶醉嘴脸。
电视机外,是仿佛被关在度假酒店里坐牢的我,一边想着手头还没做完的工作,一边担心 AVR 返美失败。曾经有一张 meme,描述的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脑海里神游阳光沙滩,而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人又开始怀念办公室。而我倒好,我直接在沙滩边的躺椅上捧着电脑,写公司的 hackathon 项目,因为最后一天要pre。
我嘀咕着,真是人傻钱多的美国人,对旅行度假的想象也就是在这一亩三分地中跳跳舞吃吃甜点晒晒太阳。
任意门开启,从乌冬面馆走出来的我,裹着厚重的羽绒服,戴着充当耳罩的Airpods Max,被送进波士顿盘踞着寒风的夜色中。在这里,街上骑行的人用蓝牙音箱放着 Hamilton 的 The Story of Tonight,中环 (Central) 旁的麦当劳播着某音乐家第XYZ号协奏曲,Harvard附近的咖啡店常常有营业到晚上8点,不间断地提供咖啡和bakery给人注入内卷的动力。
我哈了口气,发现其实好像没有文化的阳光沙滩泳池也挺好。
近两年,我发现我对日常起居的要求显著提高——对一人独住的公寓有强烈偏好,习惯家里有各种触手可及的厨房电器,独自短途出行会选择宽敞一点的酒店房间,而一旦回到共享的Airbnb,则感到无比逼仄——在波士顿的十天也是如此,于是只能在白天把自己塞进WeWork和大大小小咖啡店里,藏进Harvard和MIT的学生中,一天三杯拿铁成为家常便饭。
好在波士顿的确有着各式各样的咖啡店,穿行其中,被店里的室内设计风格所融化,再配上各种bakery,用bagel打底的avocado toast。我开始自我认同为bagel星人,迷恋这种有嚼劲又不甜的面包。Black Sheep Bagel Cafe值得拥有姓名,柜子里叠的整整齐齐的bagel很难不爱,在波士顿的最后几天已然成为常客。而一年前在凤凰城探店时无奈地发现,也许连锁品牌Einstein Bros Bagel就是我能接触到的当地bagel天花板了。
不知道咖啡店里组队做project的学生或打工人是否早已习惯这种环境,但比起在咖啡店自习,我对家里的工作环境又有明显的偏好,那儿有大屏显示器,BenQ台灯柔和的光打在键盘上,我可以把升降桌抬高,全神贯注地站在桌前提肛(不是,再配上一杯用Maple Hill牛奶做的“顶配”拿铁,桌上放着洗了也不必吃完的水果。而我只需要穿着拖鞋,还可以踩在地毯上。
这种物质生活的吸引让人无法排斥。
但我又喜欢在咖啡店里闻咖啡粉萃取时的香味,听steam milk的蒸汽声。喜欢和@思羽一起在咖啡店组队学习。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从咖啡店走出来,背着双肩包缩在羽绒服里,甚至戴上围了一圈毛领的帽子,在街头疾走,冲向下一个兴趣点:像极了刚放学的学生,可惜波士顿没有武汉风格的路边小摊。
这带给我一种很强的割裂感,这种割裂感比去年在UCSD附近旅居时更加清晰 [VIII - Tempe打工笔记]。
我感受到前后各有两股力在撕扯我自己。往前,是继续修炼自己成为职场达人,社会化以换取社会地位和财富的积累 [网上邻居 [增刊] - 失去时间感知的2024 & 完全平方年2025],和对未来会更好的预期,最后成为像新公司里那些八面玲珑的Customer Success Director一样的人,或是真正拥有探索人生广度的自由与资产。同时这也伴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出行时驾驶奔驰C300的体验的确就是比卡罗拉要好。
往回,是对 “校园” 所代表的一种年轻、随地大小坐的迷恋。仿佛只要维持这种生活方式,就能对 成年人世界的规训 保持距离,只需躲进咖啡店里翻一本旅居笔记,脑海中跑过接下来一年的旅行计划,便能感到满足。想学一门语言,就会大胆去尝试;想培养一个爱好,就能迅速找到圈子。
随着工作的变动,我开始认真思考未来搬去哪个城市。fully remote把选择困难症暴露到极致,波士顿,夏威夷,纽约,DC,东雅图,湾区,洛杉矶,盐湖城,仿佛葫芦兄弟般一个接一个,在我脑子里打了两个月的架。未曾造访的地方只有波士顿和盐湖城,为了赶上@思羽的档期,刚从坎昆放出来,便飞往波士顿完成自己的旅居计划。
前后两个周末经历了两场大雪。我横跨冰雪覆盖的查尔斯河 (Charles River) ,日常穿行在Harvard和MIT周边的社区中,给Central取名“中环”,带有一丝别样的港风。波士顿的确是一座很美也有文化的城市,我迷恋这种文化和及其催生的书店咖啡店,迷恋这种紧凑城市里人与人的交互,迷恋冬日里屡见不鲜的户外跑步达人所带来的朝气:它们比起美西永远的阳光和开85迈的高速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
但遗憾的是似乎并没有找到能让我选择搬来波士顿的决定性元素。
突然间我又想到了纽约,in New York you can be a new man的歌声在脑中又逐渐清晰,当我无法处理这些不分胜负的葫芦兄弟时,纽约使我产生了一种超出一般城市的激动感,以及一种“我可以回去了吗”的感动。这也符合我做决策的一贯原则,当无法分辨何种决策才是最优时,不如把选择权留给未来。
最近在“研读”《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类似话题的@33 给我分享了这样一篇豆瓣帖子——书籍与资料|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事业(附方法)[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16758080/]。最近并没有忙于工作以外的事情,便饶有兴致地依葫芦画瓢列出了自己的好奇心list,和我擅长的事。而总结下来,除了对物理学的终极,社会发展的前世今身,或是同温层人士的人生哲学等抱有终极的兴趣以外,我还对旅居并进行非虚构写作有着持续的热情。恰逢在读《东京八平米》和《失落的卫星》,忽然之间就诞生了一个巨大的想法——是否有一天我也可以成为像何伟 (Peter Hessler) 一样的非虚构作家,但同时我也能够保持我在AI/ML的专业技能,便能带来超出一般作家本身所带来的收入。
的确是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偶尔想想这些事情也还蛮带来希望的。
敬请期待下期
网上邻居 III
我最近在看...
肯·卡皮斯导演的《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 2009, by Ken Kwapis)。在前往坎昆的航班上消磨时光,看完才发现成年的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居然也参与出演。电影在片单里屯了好久,属于是不看会后悔,看了却也无法有深刻感触的经典电影。by the way, 结尾挺好。
王子川导演的《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2024)》,为数不多的去年国内院线电影里的好评电影。虽然整体节奏有很明显的堆砌感,但还是喜欢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肯尼思·洛纳根导演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 by Kenneth Lonergan)。这部属于是为了醋包的饺子。在波士顿思考可以开车探索哪些地方时,沿着海边的铁路往北发现居然有一座名为Manchester-by-the-sea的城市。不论是电影还是这篇区域的实景都有十分波士顿特色的维多利亚风格别墅。电影里所渲染的悲伤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虽然它和我在波士顿旅行的心情很不搭。
我最近在听...
新闻实验室 媒体食谱2024: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世界|新闻实验室48
史蒂夫说413期 - Nicole&丸籽 - 好奇生长、不乱道歉、保持信念
我最近在读...
刘子超《失落的卫星, 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中亚旅行文学,属于作者和当地居民的对谈与旅行体验记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