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邻居 [增刊] - 失去时间感知的2024 & 完全平方年2025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今年的年终回顾一定是以这张meme开场,大概在年中时就已经决定了。
Goofy的姿势和表情使这张图显得更加滑稽。
如果说2023年还充满刚从学生顺利过渡到美国打工仔时的兴奋 [VII - Tempe打工笔记 & 迎接2024],2024年则立马被摁在地上摩擦,开始适应一套新的丛林法则:还没习惯的我发出和接受按摩时一样的嗷嗷直叫。尽管我有一百个不愿意迈向这个新阶段,怀念象牙塔里的校园时光是如此美好,但奔波儿灞遇上孙悟空,那还是得上,并且无处可退。Crying is not an emergency and won't make your ride stop.
《第二性》着实是一本庞大也难啃的著作。在“情妇”章节中冒出这样一段广为流传的话,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这句话的解读早已超出其原始语境的含义。当然,该语境里行文本身也带有某种不连贯的错觉,或许正因为如此,这段惊艳的文字才显得“不合群”地跳脱出来。
不管是否愿意承认,不同人的观测视角或许也存在差异,但开始混社会后,女性的被商品化与男性的竞争性这一社会运作规律,早已悄然张开獠牙,蚕食着刚从校园里走出来尚不谙世事的学生。而作为男性,不论是被波伏娃定义为“幸运”,还是自认为又要打逆风局被迫参与竞争的“不幸”,被生活揪着先狂扁小朋友一顿已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这是一张老meme
我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大体上来源于资产与社会地位的积累过程。
作为不携带任何生产资料的初代移民,仿佛是刚从泉水出来的英雄,带着一个挂件和几组吃树就开始对线,飞鞋大炮会有的,但出现在夜叉魔龙枪推推的中期打团以后。在title上还没有senior、staff、principal、director等buff加持前,这个过渡阶段令人急不可耐。在去年的找工过程中,只恨不得把1yoe刻在脑门儿上,以能够把自己和new grad区分开来;积累了1.5yoe后,我又开始嫌弃每一个1yoe的岗位。尽管在mid level岗位的JD里,这些juniors当然并无二异。
title背后的等级划分,也映射着商品化的社会地位与关系。在学生时代,个人时间与成果尚未受到资本的量化与侵蚀,我们能遇到最牛逼的清华特奖得主也不过是可以一起喝酒撸串的同龄人,面对老师教授只是带有一种天然的尊敬。而这种尊敬在开始混社会以后便迅速转化为对资本的尊敬,或者对社会地位的尊敬。不知不觉我开始给每个人的时间估值,面对那些资深的职场人士开始感到畏惧。一边思考如何才算礼貌的寻求帮助,一边又琢磨自己如何提供对等的价值。人与人的社会价值差异在持续扩大,在难以判断大家对社会阶级的成见时,只能预先设置一个保守的prior。
我一面寻思要是能快进到senior level就好了,成为核心大头兵总比像现在这样随时可以被取代/无人感兴趣的状态要好。但另一方面又顾虑这种对快进的期盼会影响我享受当下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我知道我很急,但可惜没有人告诉我可以先别急。
在提升自我价值与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做题家思维里的公平竞争进一步被解构。在根据每个人独特的境遇与资源做出决策时 [XVII - Tempe打工笔记 内卷与摸鱼哲学],原来颜值的确是一份硬通货。此时,商务打球已不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真实成了结交朋友的手段——价值交换的属性变得更加清晰 [VII - Tempe打工笔记 & 迎接2024]。在攀爬社会阶梯的过程中,为了未来不成为无法在社会关系中提供价值的人,这又成为了一个帮助锚定成长速度下界的标的 [IX - Tempe打工记录和精神LA人]。
知乎博主@曾加 同样喜欢分析名校出身的学生未来发展 [曾加是谁?XIV - Tempe打工笔记 从0到0.1的YC],我也喜欢 [毕业六年的回望——华师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于是常常会发现对那些曾经学习成绩最优异的学生来说,选择常常是无限趋近于最高的收益与最低的风险——如果以同济或清北中GPA最高、实习最多的本科生为参考对象,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如果不是走学术路线,那毕业出路则常常会聚焦于投行私募一类的金融企业,其次也会选择去互联网大厂稳步提升。若是以PhD毕业为焦点,走上仕途从政也符合风险最低与收益最高的规律。
但如果再把时间尺度放的更长,并尝试去定义一种社会意义上发展 [最好] 的标准,例如在财富与社会地位上实现阶级跨越,或者成为圈子里小有声望的领袖,则常常不是曾经学习成绩 [最优秀] 的人。如果一定要总结这些人身上有什么特质,除了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进步,我以为敢于冒险并承担风险一定是必要条件。
同样的规律也适用于美国的留学生和劳工移民群体。由此,作为一个思维框架很明晰的人,我想到这样一种关乎生活水平上下限的发展理论。一份稳定的工作决定了生活水平的下限,而码农系工作决定了不错的下限,也就是能持续保持舒适的中产生活。甚至对于方毕业就加入大厂拿到高薪股票蹭蹭涨的留子来说,已经稳步迈向中产生活的上界。而突破人生上限需要更多因素的积累,不仅要持续成长与攀登,也离不开机运与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理论都只是在教人如何抬高生活的下限,突破并提高人生的上限是少有人讨论的道路。但追寻风险的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何况即使不去主动抓住机运,也会有坏的运气会在哪一天悄然登门。
我仍在思考并寻找去创业的驱动力与人生哲学,同时也在探索帮助自己突围的社群。不论未来的思考结果如何,实现思考与生活方式的一致,是通往幸福的必要条件。
2024的倒数第二天,一起做项目的朋友和我兴奋地说起觉得本职工作干的实在没趣,不如自己的side project做的有意思且有意义,甚至脑洞大开思考暂停H-1B后全职投入的可能性,而不想再等VC的青睐。
结果当晚就梦见他的团伙(包括我)连续抢了四次银行:不记得前三次的战果,第四次在银行就要得手时却因情报受限被警察发现,于是只能落荒而逃四散开来。
我新加入的公司是一家B轮tech startup。二十年前的新闻报道,CEO的家庭是早年从苏联来美的移民,其父在21世纪之初创办了一家K-12教育企业Reasoning Mind,CEO名列cofounder之位。而CEO和CTO是2011年前在Cornell读Math PhD时的同学,CTO也在毕业后加入Reasoning Mind共事。随后分别到McKinsey和BCG工作了几年,最后一同在2020年创办现在的企业。后来加入的CFO又和CEO是更早在UChicago的本科同学。这样的一条故事线串起来就很有意思了。
虽然自己在这个还在蹒跚学步的side project中贡献有限,但这并不妨碍在长期的时间尺度上拥有更多共事的机会。虽然鸽大并未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master program,但同学过的伙伴在人生尺度上依旧有更多“抢银行”的可能。
最后的这张meme并没有来源。但印象里也就是11月时看到。
“长大了以后才发现,真心和勇气是用一次少一次的东西。”
我不太赞同后者。但前者,关乎于真心,我的确很难说我拥有源源不断产出真心的底气。在今年为数不多的几次reach out/coffee chat中,都收获类似“真诚是必杀技”的回馈。但真诚只是我袒露本性的一种表现,而没有经过任何相关经验的摸索与打磨,又回应了“变成成年人”的速度似乎要比所处的社会节奏慢上一两拍的事实。
数学上注意力惊人的@Abia已经发现,2025是一个完全平方数,也几乎是所有人第一次经历一个完全平方数年份,让我们不妨叫它完全平方年。2024的我见证了身边的人,有远有近,也包括我自己,对于文字感触的弱化,对其新鲜感的降低。但我还是想鼓励写作 [2024],鼓励表达和产生连接。有文字在,就仿佛延缓了失去感知时间的速度,和保持年轻的热情 [VII - Tempe打工笔记 & 迎接2024]。
敬请期待下期
网上邻居 II - 坎昆,波士顿,火与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