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邻居 I - 麻将,赌场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如果要罗列那些至今都还影响我的儿时经历,麻将一定是其中之一,而且我并未产生任何动机与兴致去修正这一影响。


我很讨厌麻将。


麻将在我小时的印象里总是和“不学无术”的大人紧密联系在一起。逢年过节,亲友带着各家小孩聚会,午饭过后,大人们一旦在牌桌前坐下,那必然是奋战到天黑——幸好冬天天黑的早。整个客厅都被麻将洗牌和牌的声音填充,若是再遇上一二烟民,那更是少不了乌烟瘴气。剩下的孩童们若是能找到一台可以打游戏的台式电脑,那一个下午的时间都会被很快感到厌倦的游戏填充;若是“时运不济”,怕是连像窗户一样的电脑屏幕都没有,只能在嘈杂的声浪中无所事事,观摩地球如何自转。


麻将活动结束后,聊天的主题离不开每个人汇报自己的战果,赢家会受到众人的羡慕,当然, 还有必不可少的被嫉妒。其常常被要求请客吃饭,以弥补其他人亏损后的沮丧。输家的懊恼则更加直白,但这并不能扑灭下次继续的兴致。


起源于浙江宁波的现代麻将活动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尽管各地的麻将规则不一,但打麻将已然成为一种消除地域文化差异并高度统一民族战线的活动。而国内各类法规条例却把赌博与麻将区分开来,禁止了前者,通融了后者——即使于我看来并无二异。同样得到通融的还有彩票。



圣诞装饰


与之对应的,起源于意大利的赌场活动,则影响了整个西方及其殖民地的文化,自然也蔓延到新大陆的美国。


作为传统基督教国家,赌博似乎是一种违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行为。但20世纪的百年历史也见证了拉斯维加斯 (Las Vegas) 和大西洋城 (Atlantic City) 这样的赌场城市的兴起,也意味着其行为在美国的逐步合法化与规范化——各州法律并无兴趣去剥夺非理性人放弃私人财产的权利,更何况法理上其也未对任何他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回到今天,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认可合法的赌场(除了Utah和Hawaii)。它甚至不再需要成为一种专门的场所存在,而是直接汇进各类酒店、度假场所,成为社交娱乐活动的一部分。在自由美利坚,“小赌怡情”的自由度被广泛接纳。



Frank Lloyd Wright Spire



即便如此,带着对麻将深深成见的我,和面对美国文化的culture shock,我还是不喜欢赌场,除非真的有性感荷官(不是。在去年年末前往Las Vegas的周末短途旅行中——为了告五人的演唱会——被Vegas的花花世界所深深震撼,酒店大厅里琳琅满目的赌场机器比喧嚣的酒吧更有视觉冲击。对赌场中的语言、规则、文化一窍不通,也不仅仅是囊橐萧瑟,我简直不愿意在赌场上花掉一个美分。


同事问我为什么不买点筹码,告诉我21点 (Blackjack) 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游戏,大体上还是靠运气,也几乎不需要语言交流,顺便提醒了下公司 "$10 for $300"的voucher。我只好又神秘地说起胡话:

    Chinese religion, no money in gambling. 


再回想起第一次打德扑 (Texas Hold'em ) 的经历,幸好当时只赢了筹码而没有投入资金,不然我这无中生有的Chinese religion就没有事实支撑了。


公司的年会在当地一家度假酒店举行,恰好在我离职的后一天。和同事密谋好outfit,还真就有一番“毕业典礼”的味道。程式化的年会从晚饭开始,再用分阶段开奖的抽奖活动把员工留住,而剩下的娱乐活动基本只剩宴会厅的赌场牌桌,和只能消磨少量时间的拍照留念。


虽然不愿意亲自上桌,但观察德扑桌上人的行为模式依旧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佩服那些明明只有一对 (One Pair) 依然敢all in几百筹码的人just chill的底气。而通常而言我的策略则带有明显的新手特质——追求必胜——即 如若不是有相当有竞争力的底牌则不会轻易加筹码——这种显而易见的信心会很快吓退其它玩家,就算获胜,赢得的筹码也寥寥无几。@Stella的策略也大体相似。于是这带来了一张我非常喜欢的“毕业照” [XVII - Tempe打工笔记]。当然,这只是我的毕业照,祝她明年能早日毕业。




同样的年会风格还在朋友所在的公司Workday发现,而Apple SD的年会则抛开了赌场这一环,只留下coffee chat。我想说,

不愧是 smart people do coffee chat, dumb people do gambling (不是。



长这么大只在护照上贴过两张已经过期的美国签证贴纸——一张F-1,一张H-1B——如果不算上新加坡的两个入境戳。面对还有一两年就要过期的护照也毫无办加签的兴致,但却在公司的例行聚会安排下需要办一张墨西哥的旅游签——我居然也有成为留子里outlier的一天,能够贡献一个非常罕见的data point。




即使人均GDP比中国还要高一点,墨西哥在我的刻板印象里还是成了某种落后与混乱的代名词——特别是看完《绝命毒师》 (Breaking Bad) 和《风骚律师》 (Better Call Saul) 的剧以后,同事每次用西班牙语打电话的过程都有一股子“meth business”的感觉,下一步就是像Tuco一样用枪顶着我的后脑勺逼我把车向南开两个半小时就能越过边境线直达Cartel的老巢了:万恶的美帝资本主义影视剧就是这样描黑墨西哥的。



Now I'm a friend of Cartel


而申办签证的过程更加剧了这一刻板印象。墨西哥旅游签证需要去领馆面签,好消息是Phoenix downtown就有一家领馆,坏消息是在长达两周的勾搭中,邮件、电话、WhatsApp、在线预约系统都无一例外地碰壁。更不用提2024年了,居然还有网站不提供英文版本。几近走投无路差点就打算飞往纽约办这张签证时,偶然刷到LA地区Santa Ana领馆的面签位置,5h的飞机+公寓短租计划迅速被5h的开车+一晚Hyatt取代。便能兴高采烈地借着这个借口一脚油门冲向LA,在一众甚至只讲西班牙语的墨西哥大妈大汉的包围中,幸运地用英语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幸运女神降临的感觉意犹未尽,令人忧虑的还有真正地访问墨西哥。无论同事怎样描述坎昆是一个多么商业化多么发达的旅游城市,自己却依然有种勇闯东南亚诈骗三国的错觉。但愿真能见到如她所说的比夏威夷大岛还要美丽的果冻海。



效率上升降桌吊打L型桌


来到fully remote的新工作,富有朝气的团队和蒸蒸日上的business带来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把自己作为一家企业来管理”不再是一个听起来令人感到陌生的口号。和摸鱼的习惯告别,渐渐找回对心流的感触  [XVII - Tempe打工笔记];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同事之间少有生活上的连接,也更谈不上能够通过工作交哪怕只是表面意义上的朋友。


我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怎样,但就算成为不了数字游民,成为网上邻居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敬请期待下期

网上邻居 [增刊] - 回顾2024



我最近在读...

Remote Inc.: How to Thrive at Work... Wherever You Are, by Robert C. Pozen。一部关于如何实现高效远程办公的手册,同时也是一种工作思维模式的迭代。

虽然一时半会还没想明白工具书到底算不算书... 不过新工作的确带来了不少工作热情与成长的动力。



我最近在看...

克利斯朵夫·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Interstellar, 2014, by Christopher Nolan)。N刷过的电影,同样是个人片单里的top10。年中就听闻年底的十周年重映,也守着Harkins 70mm IMAX的场次,终于在12月迎来这次极佳的观影体验,电影结束甚至有了电影节一般的鼓掌致敬。关于70mm IMAX的荧幕有多大,大概可以想象奥本海默在你面前露出灭霸下巴的感觉,如果你不幸坐在前排的话。

关于电影的内容无需多言,除了Cooper第一次从黑洞Gargantua归来时查看二十多年来的录像,还在Cooper强行对接被炸坏的飞行器时泪目。强烈共情到Cooper的求生欲和对家人的思念。

这部电影的OST也值得反复拿出来品鉴,永远都会被管风琴震撼。


尼蒂兰·萨米纳坦导演的《因果报应》(Maharaja, 2024, by Nithilan Saminathan),最近很火的院线电影,主题是悬疑、犯罪、动作。剧情与时间线错综复杂,世界线收束之际终于感受到剧本的强大。但是印度风格的配乐到底是怎么回事,咖喱味实在太重。


弗拉基米尔·缅绍夫导演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Moscow Does Not Believe in Tears, 1980, by Vladimir Menshov)。故事围绕苏联20世纪中期三位好姐妹的人生旅途展开,勉强算的上是苏联时代的女权主义电影?总体节奏略有些平淡,也未能共情到情绪的流动,但透过这部电影看到苏联中期的社会现状还是很有意思。



我最近在听...

史蒂夫说406期 - 颜晓静 - 对痛苦保持好奇,而不是妄下定论

纵横四海 - EP53《掌控习惯》:每天进步2%,会发生什么?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VII - Tempe打工笔记 & 迎接2024

I - Newport打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