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VII - Tempe打工笔记 内卷与摸鱼哲学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最近爱上了一张十分欠揍的表情,"I'm just a chill guy".


美式的穿搭,慵懒的眼神,散发出一种高于老美平均水平的松弛感。




7月初的某个时候,同事@Stella神秘地说:

Sources told,D&A部门年底会有一波裁员。


作为在Circle K待了3年有余的“元老”,generally speaking,我倾向于相信她无中生有的sources。再联系到公司的种种近况,从更为保守的角度来说,相信这些sources更是利大于弊,更何况想跑路的想法年初就有。于是找来我的同事+忠实听众@Carlos,开始大声密谋我们的下半年计划,代号graduation project——并给他科普这个来自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梗——裁员不叫裁员,叫毕业——目标是在12月底能一同举行“毕业典礼”,一起从Circle K离职。日常问候也从 Did you work out yesterday? 演变为 How's your graduation progress?


8月与9月被YC激起的涟漪干扰了计划 [XIV - Tempe打工笔记 从0到0.1的YC] [XV - Tempe打工笔记 秩序与新鲜感]。随着9月初组内唯一大腿@Tyler的离职,自己又回到按部就班的找工状态。经过一年下来对job market的观摩,8-9月实属来了一波小高潮——entry level的岗位数量发布陡然增加——于是迅速跟进,再配上运气的加持,最终上岸一家startup。



Watson Lake Park, Prescott, AZ


其实,新工作带来的薪资显著增长,或者工作内容的变化,又或者fully remote,其引起的兴奋感都极其有限,如23年年初那般立马飞往夏威夷的兴致更是完全没有,这一定是因为万恶的Arizona带来了过长的日照时间(不是。唯一的情绪反而是有一丝丝proud——关于自己实现了半年前某种其实并没有特别需要一个结果的目标。


在学生时代,不仅有peer pressure,也有很多固定的时间节点去帮助自己稳步推进各种项目,实现一个又一个计划。进入职场以后,我发现我很难再去在生活里做出这样一种规划——它当然要比完成一些小规模的目标,例如读完一本书,有着更大的体量——同时还伴随一个确定的时间线。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我就算什么也不做,我也能以一个稳定的速度积累职场经验,在现在的公司升职加薪,公司还会帮助你走PERM与绿卡流程:在美国成为一个生活舒适的中产阶级并不困难,甚至刚毕业就已经触及到这个level。More specifically,Phoenix地区的房价完全不会使人望而生畏,除了夏天的酷热,这里的气候也整体十分宜居。



AZ深秋的天气


这种转变不仅仅来自于外部环境充满更多变化与随机,也是自己毕业后对生活秩序的掌控感天然缺失的后果。


但这次找工作的历程,我所得到的心理暗示是,OK, I gotta a plan, I'm going to graduate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and I'm going to strive for it. 这无关乎任何来自同侪或是机构/家庭的压力,也没有任何真正要紧的时间节点辅助自己规划。我只是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换location与生活工作环境,想要更高的生活水平下限,想要回到科技行业,想要得到新公司的绿卡支持。而无关乎薪资的增长是否match了Master同学的高标准,无关乎是否进入让学生艳羡、让打工人心安的大厂。


这又一次加强了在 [XIII - Tempe打工笔记 26岁,继续在变化中游走] 中所建立的信念。对于自己的生活来说,只有我自己是主体,一切的一切,只关乎我想要什么,我对生活有哪些不够满意的地方,我将如何制定计划朝着何种方向以何种速度去迈向我的理想地。此时,工作中的agile方法论又带来Kaizen goal这样一个概念:是每个biweek所设定的小目标,不同的biweek间可以相互独立——这意味着一种长期的积累与改进。两者结合便稳固了我所定义的秩序 [XV - Tempe打工笔记 秩序与新鲜感]。而我也发现,在与家人的电话聊天中,我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曾经出现在生命长河中的种种故人的现状感到漠然,不论好坏,都不再构成自己在任何程度上做出比较的元素。


我以为这便是工作一年多以后最有收获的心得。



Horseshoe Bend, AZ


除了“毕业”,“摸鱼”是另一个科普给外国同事的词汇,unofficially translated as "touch fish"。而work from home的工作模式,则给摸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当Teams的在线状态被屏幕常亮的手机Teams App完美解决以后,wfh的时间安排达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高度。如果说onsite办公,时间就像铺在大house里的地砖,规整有致,块状的时间伴随着规律的小憩与调节。那work from home的时间,则如同犬牙交错,那些牙齿间的缝隙,摇身一变成了微信聊天、查看美股涨跌、或是填充注意力的小红书帖子、和灵机一动的购物欲望...... 颇有一番那些职场老油条嘴里的“上班只是谋生,炒股才是正业”的苗头。


一时摸鱼一时爽,一直摸鱼,慢慢则发现了其更为长期的缺陷所在。毕竟,除了给别人打工,我还在给自己打工,需要在业余之际做很多事情。而摸鱼的习惯,不知不觉也渗透到做自己的事情节奏中。更可怕的是,摸鱼不仅仅是带来效率的下降,更是影响了人从专心做事情中获得幸福感的能力。而这种专心做事情的心境,无关乎是在给人打工,还是在做任何自我投资。


这同样是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希望从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的阅读中所学习到的。 早在 [论快乐] 中自己比较了长期快乐与短期快乐,但对于如何可持续甚至科学地获得快乐却从未有过定数。可结论或许是,和能够持续积累前人成果的自然科学不同,关于获取幸福的真理,要么是不可以持续积累的,要么则是高度个人化的。不过,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我似乎模糊地触及到一些本质的规律——沉浸式地去做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以是打游戏、可以是开车、也可以是工作、学习、做让自己感到有意义的事情。


这么说来,在出去road trip时,喜欢开车的朋友们抢着做司机也情有可原了。



Upper Antelop Canyon, AZ




敬请期待下期

网上邻居 I / 2024年终总结



我最近在看...

维姆·文德斯导演的《德州巴黎》,Paris, Texas (1984), by Wim Wenders

某一天上班路上,车里正播着椅子乐队的《巴黎德州》。@Stella 问这是不是一部电影的名字,这才搜到这部84年戛纳金棕榈奖得主的电影,Paris Texas,是一个德州的小镇。电影的剧情略有些不连贯,更有趣的倒是开篇一部分带Travis回家的故事。但是电影的视效、调色都让人赏心悦目,很喜欢这种美国半西部风的电影。


达米恩·查泽雷导演的《爱乐之城》,La La Land (2016), by Damien Chazelle.

在Harkins看的重映。个人电影榜单里的top10。不知道是第多少遍刷这部电影,当年还是17年大一寒假和高中同学@子凡 而不是和对象一起看的首映。即便工作以后无可避免地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走向世俗化与现实化,但观看这部片子还是觉得无比流畅,没有给出任何走神的机会,仍旧会很向往电影里所展现出的那种浪漫与乐趣。


我最近在读...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by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中文名译作“心流”,作者名儿巨长,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其实很早就听说了这个名词,微信聊天记录追溯到20年11月来自@33的消息:

心流那本书里说 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 精神熵不断增加 秩序不断混乱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 唯有靠我们自己维护内心的秩序 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当时并不以为然,只是觉得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没想到时隔四年后突然觉得正中心坎。在步入职场,特别是面对一份即将到来的fully remote工作,维持这种既能高效又能获得幸福感的状态变得至关重要。


我最近在听...

史蒂夫说403期 - 凉意 - 攻击性是种子对破土而出的渴望

纵横四海 - EP51《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什么是女性主义?+ 聊聊《再见爱人4》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VII - Tempe打工笔记 & 迎接2024

I - Newport打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