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 - 回国记录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11月中开始回国休假一个月(PTO+wfh),异常顺利地办好H-1B签证,也见了很多想见的朋友。依次停留北京(回国第一件事:使馆面签)、武汉仙桃(回家)、深圳Hong Kong(旅行)和上海(旅行),其实也特别想去重庆见见朋友,顺便还可以把出行轨迹构成正方形带中心点,只遗憾时间太短,未能再添加一个中途停留点。


起草这篇推送的时候,人正在三番的机场喝着酒,来自@翔哥的“喝完酒上飞机就能睡着觉”策略;可是发布的时候,拖着拖着就拖回了凤凰城Phoenix,发现回美国的时差更难倒。琢磨了一下,可能是因为这次倒时差的方式是把晚上就寝时间往后推,回国是推后9小时,回美国MST时区则是15小时,这就make sense了。



Flagstaff 的夕阳


工作以后总是觉得时间过得飞快,这与我想抓住时间并享受每一刻的生活态度(没错,就是《心灵奇旅》Soul)有些背道而驰。但无可奈何,事实上我已经开始全职工作快一年。印证了那句:给别人打工总是会觉得时光飞逝。


行前不少人问我马上要回国有什么感受。我却哑然,好像没太思考过这个问题,有多兴奋谈不上,倒是有些忐忑——习惯美国的生活后突然换一个环境待一段不短的时间(至少四周),离开舒适的单人1b1b公寓,离开自己喜欢的MINI小车,离开已经习以为常的气候、健康饮食、锻炼计划。一下子竟然想不起来在国内去哪里购买牙线棒和修眉刀。直到朋友激动地差点把手从方向盘上挪开:“国内可方便太多了!24h 7-eleven到处都是。” 我才突然回过神来:对哦,全家、罗森、盒马鲜生,还有万能的淘宝、饿了么外卖。熟悉的一切又慢慢恢复记忆。



Las Vegas, Sphere


对我来说,美国是一片完全崭新的土地,有着太多新鲜又不一样的事物等着我去探索。抱着润人心态的我,又是以远超于平均的速度去适应美国社会文化和这里的生活习惯。用朋友的话说,可能是2年走完许多留学生6年用来适应生活的路。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番快速的适应节奏下在美国生活2年有余,再去接触中国的生活,已然感受到不止一点的culture shock。回国后发现罗森会卖一种鸡排三明治的食物,超市里的牛奶全都含有丰富的脂肪和糖尝起来却又有种说不出的寡淡,沙拉也是一类稀缺的商品。原来晚上10点的北京地铁依然熙熙攘攘,习惯了夜晚的清净后居然对夜生活感到陌生。喜欢打电话的人、汽车接连不断的喇叭、扩音器里的吆喝给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噪音。地面出行与驾驶体验也是打了不止一点折扣。


我一面像一个乡巴佬,穿着东亚审美里最老土的美式功能性着装,在光鲜亮丽的餐厅里问着一些缺乏见识的问题,惊讶于国内营销策略的眼花缭乱;一面又感慨国内的人力成本仍旧低廉,打车、快递、餐饮等,在过去的2-3年里并没有发生变化,不过话说回来,3年能有多大变化。只是用白嫖来的Chase积分住进国内Hyatt Place酒店,电梯门口的服务员每次都朝我浅浅鞠个躬再按下电梯按钮,我的内心一万只草泥马奔腾:求求了我不配,外面停的那辆迈巴赫S680的老板乘电梯时你再鞠躬行不行。


表层的culture shock后,我想做一个对[从零开始的纽约生活]的回应。彼时的我第一次抵达太平洋的对岸,带着很多好奇与疑惑,满怀憧憬与忐忑;如今暂时安顿下来,开启美国(移民版)梦的第一步。



赤柱, Stanley, Hong Kong


想简单去对比一下美国社会不同于中国的地方。


总体而言,美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处于一个领先中国也许是50-100年的状态。在微观层面,又在不同的维度上有着不同于中国的发展模式,但同样也经历更久的历史沉淀——例如政治制度、交流与生活习惯:种种构成文化冰山的元素。


对美国而言,社会发展的领先同时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更加富足,以及富足带来的种种观念上的变化。富足与福利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焦虑感更低,也有社会阶层变迁的减弱。于是人更能接受并满足于当下的生活状态,而不至于迫切地参与生存竞争——这对绝大多数美国地区都适用——不太适用的地方恰恰也是美国科技金融最发达、同时引入移民也最多的地区——这里的阶层变迁会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


我曾不止疑惑究竟是哪些因素让美国吸引了全球数量惊人的合法或非法移民,以至于老中和老印的绿卡排期都冲着十年的尺度走去,却依然有着不计其数的中印移民前仆后继奔赴美国。是否存在一个更本质的因素能够概括美国引领全球的教育科研水平、医疗资源、工业科技,最后我归纳的结论演变为:一切都源自美国太过富有。而且作为一个非资源型国家,移民们相信今天的自己也能在美国变得富有。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美国有着一骑绝尘的GDP总量,以及一个3.3亿人口下7万美刀的人均GDP。能和这个人均GDP抗衡的只剩下全球发达国家中的小人口基数国家,其它大人口基数发达国家人均GDP则被7万刀远远甩在身后。毕竟人均2万刀也是发达国家,人均3万的人口大“国”有中国台湾和韩国,人均4-5万刀的人口大国是西欧北欧或日本加拿大澳洲。


追寻富足终究是全人类的最大公约数之一。普通人最快积累财富的办法,便是最高效地赚取美元。赚取到的美元,可以在美国更加轻松地购买到全球顶级的居住出行体验,也可以在全球其它地区实现倍化后的购买力。比起思考变富有后怎么消费,我是一个更喜欢思考如何变富有的人。同样的,来美国以前,对美元的购买力一无所知。而真正揣着美元再到人民币甚至港币流通的地方消费才体会到富足、或者更加specifically,消费购买力溢价的美元带给人的快乐。


但也正是这种社会富足,尽管我无法推断出这其中包含有因果关系,使美国人的生活更加依赖物质带给人的快乐,或者用黑话说,资本主义带给人的快乐。


美国社会缺乏哲学思辨的文化土壤,比起文化传承更悠久的欧洲列国和东方国家,思考哲学问题、书籍与文学的传播在美国并未受到同等的重视。而美国的文化霸权更加体现在影视作品的维度,上世纪有Hollywood,现在有Disney+, Netflix, HBO, Hulu。而即便如此,奥斯卡(Academy Awards)在艺术领域的口碑依旧不如欧洲三大电影节,诺贝尔文学奖依旧垂青于西欧。


文学艺术等精神方面的缺失,也对应了美国人在运动层面上的发达:美国人基因里的冒险与探索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球类运动上,美国有着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四大联盟,从学生阶段起,新世代便给职业球队源源不断输送活力。户外运动有着广泛的受众,滑雪、攀岩、登山、徒步、帆船等水上运动,甚至不断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新移民。更不用说健身房对美国人来说已是渐入寻常百姓家。不过话说回来,发达的快餐文化给美国人带来致命的肥胖仍旧不可否认。


同时,更发达的社会亦有着不一样的社会议题。在中国,更吸睛的社会议题包括地区贫富差距、就业与失业、教育医疗资源的匮乏与分布不均、社会制度与对权力的监督。而在美国,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在选举与民主、环境保护、权利与歧视、堕胎、移民、社会福利、枪支治安等方面。


这也指出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我曾有一些对待平等的理想主义,我也来到美国进行观察并寻找答案,但结论令人失望。我所期待的那种【对群体性偏见/歧视的消解】目前尚不存在,即使种族、性别平等在美国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依旧是以“按闹分配”为核心的“和稀泥式”解决手段——这也是民主社会短视的弊端——美国人并未也无法真正消解对群体性的偏见,美国社会也并未在消除偏见的道路上以可以察觉的速度发展。而美国社会的解决方案只是更加短平快的,谁嚷嚷需要权利,就分配给他们一部分权利——这包括种族、性别、残障所有minority——但无助于减少潜在的歧视观念。


最后,这种在结果上进行按“需”分配的平等,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歧视”。存在于中国人刻板印象里的歧视其实并不是主要因素,这包括所谓街上看到华人就仇视之类,在我有限的经历里几乎没有遇到,听闻的例子也并不多见。对华人的歧视更像是:对国女给予了更多的“温室”,美其名曰促进性别平等,却没有实质性地促进女性的职业、政治、财富地位提升;对国男设置更严苛的标准,阻止国难从根基上挑战白人社会。


(同)济你太美


回顾初来美国的那些疑问,我想大体上我都有了答案。我仍然赞赏美国社会对法制的敬重,却也遗憾一个更加左与放养的政府会让西海岸的城市充斥着萧条、犯罪、零元购与脏乱,攀比与内卷是东亚人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劣根性,平等的实施结果是作为健康亚男的让渡权利,以及我曾经没有设想到的,对富足、名望与自我实现的欲望。


曾有一天忽然冒出一个想法——觉得在中国和美国生活的华人们之间仿佛隔着一堵墙,又或者,隔着一个太平洋,both physically and spritually。此番回国旅行,同龄的同学朋友见了十几号人,亲戚更是batch process。这种“墙”的隔阂愈发强烈。切不论亲戚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美国开车是右舵的层面。面对同龄的同学好友,若是研究生同学,大家愉快地交流着毕业后在不同地方生活的细节;可面对美国并无概念与兴趣的朋友,似乎一切关于美国的边边角角,都会在嘴边咽回去:他们对我说的这些有概念有兴趣吗?又或者,说出这些事情以后面对一脸茫然,又尴尬后悔自己不应提起。


疫情纪元结束以后,新马泰日韩成为国内朋友出境旅行的首选;在美国的同学照旧探索着美国的边边角角,或时不时去墨西哥加拿大甚至欧洲探个路;而可以预见的是欧洲的朋友照例隔三差五换个国家旅行,把各种花里胡哨没见过的国旗插进自己的ins profile。光是想象就会感受到尴尬的交谈中,夏威夷阿拉斯加和巴厘岛泗水如此风马牛不相及。


于是愈发感受到这堵墙的隔阂。此番回国长达一个月之久,依旧没有把想见的朋友见完。那想象中的下一次回国,只会是在更短的停留时间里见更少的人。而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只能是和本地社交圈分享了。



敬请期待下期

VII - Tempe打工笔记 & 迎接2024



我最近在看...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2013, by Martin Scorsese),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高中时便有所耳闻,但直到22年底在一次和@岳总看完阿凡达电影回家的路上听他重新讲起,才重新燃起对这部电影的兴趣。电影描绘了一种美国金融界富人们生活的淫乱,但结合最近几年积累越来越丰富的见闻,我愈发相信“对于掌握了金钱与权力的人来说,生活作风在传统道德价值上的‘乱’根本不值一提”这样一种现实。而对于权力与财富的追寻之路,也是客观上无可避免的价值跌落,在何种程度上达到平衡,恐怕会成为一个人最底层的秘密。


我最近在听...

哈喽哈喽我是邦妮 - 32.和席瑞聊韩炳哲,当代年轻人爱欲哪去了?  是一些很碎片化的观点讨论与碰撞,我并不了解韩炳哲本身,但是播客里聊到的社会观察和自己的见闻如出一辙,例如“主角心态的突出与人变得容易被冒犯”、“消失的深刻关系”等。

史蒂夫说 - 359 从心理咨询视角聊聊学霸猫和身心灵    也是一期对学霸猫不正面的抨击。Steve聊到身心灵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一大区别在于自恋情结的管理。

史蒂夫说 - 361 关雅荻 x 孟常 x 曹柠 x 梵一如 - 重建对爱的信念感  是Steve和好友们在Steve婚礼前的闲聊,具体内容已经不太记得清,但是衷心祝福Steve和C总这对神仙眷侣。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VII - Tempe打工笔记 & 迎接2024

I - Newport打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