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 - Tempe打工笔记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某一天@33在朋友小群里问大家最近在干啥,我说最近在科研、拼LEGO、探店和傍晚开到机场旁边看月亮、听飞机降落的声音...... 收到“你们自己都过得好浪漫”的回复。我能够猜到@33会用一种什么基调的形容词来予以回应——毕竟这小群里的人性格高度相似——就像她常说的,NF人(MBTI性格测试)。虽然我并不概括的出什么是NF人,但是会用“浪漫”这个戳人的词来形容我这些行为的人,肯定至少是NF人的一个子集了。



LEGO, Lamborghini


在加州旅行时,刚到LA的那天夜晚,绕着机场边上的路开向酒店。猛然间,一架巨大的飞机冷不丁从路边铁栅栏后冒出来,夜幕笼罩下的庞然大物让@jww和我都情不自禁发出一声"woc"——这个距离使飞机带给人的压迫感过于强烈。于是第二天,没咋安排上活动的我俩即兴来到LA机场旁的朝圣汉堡店In-N-Out Burger,拍飞机。守着一架又一架即将降落的飞机从树后面钻出来,在头顶上呼啸而过。快门闪动,如果能抓到飞机和In-N-Out的路牌出现在同一个相框里自然是最惊艳不过。


我喜欢听飞机降落时发动机的声浪,同样喜欢的还有慢速火车撞击铁轨连接处的轰隆声,甚至一度想把汽车转向灯的提示音改成这个。拿到车后的第一周,就绕着城市西南侧的山脊开了一圈——尝试换挡拨片,最后停在家附近的Phoenix机场边的小路上。路上黑黢黢空荡荡,一边是寥无人烟的路面,一边是挂有restricted area牌子的铁栅栏,而铁栅栏后就是Phoenix的机场。


把车停在这里,打开天窗和侧窗,关掉空调,享受一个人的宁静与放空。风把一天结束时残余的热量带进车内;有时遇上满月刚刚升起,挂在天际线上,金黄色十分好看;飞机降落的声音此起彼伏:坐在车里十分惬意。待一会觉着热了,就开回家。如此的饭后休闲百试不厌。



PHX看飞机点


刚来Tempe的第一周,跟着同事去ASU的球场打完羽毛球后一起聚餐。新认识的球场“大哥”@Jay问我业余都喜欢干啥。我随口答应到:摄影、电影、读书。

——读什么书?

我想了想说:非虚构写作,纪实文学。(林达、Peter Hessler这类我最喜欢的作家都属于此类)

——可以的,我都好久没读过书了。


于是对话戛然而止,我也意识到好像有点突兀,这个话题应该是聊不下去了。但我其实没说完,我还想说......后来我学“聪明”了,要是再有新认识的人在餐桌上问我,我就回答:我很喜欢hiking,hiking局叫我——谁让Arizona就是一个天然适合hiking的地方——hiking总是一个最大公约社交活动吧。可即便如此学“聪明”,遇到麻将、桌游、冲浪的邀约,还是礼貌又坚定地予以拒绝,那我宁愿一个人开车出门压马路。



SDFC,打完球后的天空

在我所有的求学与实习经历里,放在当下一个衡量参考系下,社群的相似度都太高了。学校里是同样的教育背景、年龄、关注的话题、旅行计划,甚至一部分兴趣爱好都重合。即便是博世或者快手这样的公司,也总还有同龄实习生去掩盖职场中的差异。回过头看来,我发现我曾经在餐桌上很容易主动打开深度聊天话题,去引导大家表达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最常见的便是:为什么来到这里、未来要到哪里去。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表达与期待被了解,进而无意识中进行了社会关系的筛选。如果观察到对方表现出明显不适/没兴趣,我则会在心中默默给人贴上一个非常bias的标签——TA似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不够“聪明”——进而失去探索的欲望。


而在fulltime工作开始后的几个月内,这种习惯便迅速被推翻。且不论文化、语言与种族的差异客观存在,即使是中国人的社群,人和人的差异,年龄、教育背景、性格、兴趣爱好、幽默感、价值取向的方差都远超出了我曾经感到舒适的区间。于是深层的自我表达被迅速压制,浅层闲聊占据生活中的主流。我如往常一样期待相互了解并促进社交关系,但又不断overwhelmed by人与人的差异,进而不得不去保持一定的克制与礼貌,遗憾人与人的连接也仅限于此。




Arizona Wonderspace, AZ为数不多的有艺术气息的地方


球场上的@冠同 闲聊到,在公司里仿佛相差十岁以内都算同龄人,硬件厂里动辄一群几十岁的老人在讨论假牙和小孩。而30出头的PI竟和他成了聊的上话的人。我想,像@慧兰那样和我看电影的偏好保持相当的契合度,并愿意听我以“男人名叫丧彪,女人名叫小美”风格讲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人,应该是很难碰得到了。


于是深感Phoenix这片城市是如此无趣。城市的无聊,仿佛在国内给安排回了武汉的那种无趣。城市中的人无趣——这并不是说人本身的无趣——而是当失去探索并获得新鲜感的机会被剥夺,产生交集的兴趣便丧失殆尽。


我很难说这是Phoenix带来的,还是全职工作带来的。换座城市会更好吗?换座城市就能找回以前在鸽大上学时的那种感觉吗?



村里人下班


最近和manager的1:1里总是围绕两个话题,一个是Labor Day去哪旅行,要不要开着自己的车远距离出门;另一个是5 year self development plan——简而言之就是5年后想成为什么样的职场人士,以及5年内每年的milestone如何。


是个挺好的问题。毕竟如果她不去问,我可能暂时也不会去想。而不去想的日子,就会像射出的利箭一般一晃而过。正如从SF回来后的俩个月,团队突然开始严格执行Scrum,Standup Meeting和JIRA Board清楚地记录下每天完成的任务,又恰逢industrilization项目日期紧迫,麻木地修着层出不穷的bug,给庞大的pipeline添砖加瓦,螺丝钉的感觉日益强烈,日子过的瞬间忙碌起来。不知不觉,8月就结束了。


而可以预见的,如果不去想这些5年计划,那工作后的日子就会如同温水煮青蛙,只是机械地follow上面派下来的活,想着扩大自己的scope,在既定的工作内容框架下拓展边界。或是盼望着周末的小憩,盼望着下次biweekly pay发放。还可以预见的,像许多习惯了打工的职场人一样,盼望着股价的上涨、盼望着401k的投资收益。这又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人是如何变得无趣与乏味的。或者,人是如何被世界改变的。而对应的来自理想主义者的呐喊,人至少应该不被这个世界改变。



A Mountain落日


5年计划像是一个获取新鲜感与掌握主动性的重要策略。事关乎一种对生活的掌控与期许,促使人去思考,五年以后在职场上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呢?对应的,一年、两年、三年后,每一个阶段,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思考这些让我觉得生活又走回了正轨,也是一条更具确定性的轨道。没有轨道时,我们在工作市场的风浪中摇摆、努力平衡。安顿下来重新走上轨道,于是能够实在地做一些事情,用以前的话说,去有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去解决一个复杂问题 [I - Newport打工笔记]



敬请期待下期  V - Tempe打工笔记



我最近在看...

《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In the Forests of Siberia, 2016, by Safy Nebbou)。不算是非常惊艳的冒险片,让人想起了《白日梦想家》。但是每次看到这类拍摄了宏大风景的电影时都会无比向往,这部的拍摄地则是贝加尔湖(Lake Baikal)。冬天的贝加尔湖结上厚厚的形状各异的冰层,一个逃离的都市人来这里去过一种原始的生活。这番风景让我想起了Alaska和Dalton Highway,那条没有手机信号的公路,一路连到Alaska最北的Prudhoe Bay。即便我们的车只开到北极圈,那一路白茫茫的空,依旧有一种到达世界尽头的震撼。

《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2009, by Marc Webb)。怕是给了文艺男青年当头一棒。一部不是在讲述爱情故事的爱情题材电影。背景音乐非常出彩。

《落叶归根》(Getting Home, 2007, by Yang Zhang)。看完直呼中国内地最佳公路片,才发现豆瓣热评有一条一模一样。但实际上不是车轮上的公路片,而是双腿上的公路片。


我最近在听...

神爱玩财, 73 氪金、邪教与自恋——身心灵产业毒性大赏

一期神奇又犀利的节目,博主手撕她曾经的好友学霸猫。此前我既不知道这个博主,也并没有很喜欢学霸猫的理论。但还是喜闻乐见这类直言不讳的抨击节目。博主口中的学霸猫又让我想起了红极一时的简中互联网成功人士 枭哥,那个总是以“听懂掌声”结尾的人。

壮游者,167 | 芝加哥 | 一个城市的诞生 - 熊蒜、屠杀、五一节、倒流之河和草

恰逢即将前往芝加哥旅行,发现原来五一劳动节的起源竟源自于此,迫不及待要现场考察一下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VII - Tempe打工笔记 & 迎接2024

I - Newport打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