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生活XI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我的室友@罗航终于回国。他是我高中同班同学,本科在北京,有幸又同在一个研究生项目学习。几个月前我还天天开玩笑般地催他赶紧买机票,不然就要非法滞留美国。所幸他3月末壮士断腕,被“税”了一大笔钱后买到7月初AA的达拉斯飞上海。但晚也有晚的好运气,国内入境政策逐渐放开,在上海的隔离酒店只蹲了8天,他便回到了家乡武汉。在纽约最后的日子里他逐渐按捺不住对辣与米饭的渴望,于是家里做的中餐便再无登场的机会,以致御湘园成了家常便饭;平时能不出门决不出门的他,也开始饭后跟着我在Riverside Park South散步,听我比划着他即将在北京开始的职业生涯与打工仔生活,吐槽北京公园里的市井气不属于背井离乡的打工人。某个周日凌晨,和国内朋友@熙晨打电话到2点的我又写文章到3点才睡。倒床上没过半会,便听到三点半起床的他开始收拾行囊——为了赶上LGA飞DFW的红眼航班。四点左右,恍惚间听到关门的“扑通”一声。自此,我想我们大概又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见不到了吧。祝他生活愉快。


Soho


室友走后空出来的客厅迅速迎来一位新的住户——我的老朋友@33从加州来纽约旅行,给我老年的生活节奏注入一份新的活力。到达纽约的第一个晚上,纽约出奇的热,而客厅的空调,恰好坏了没有修理。我室友的床、椅子、书桌,也都急不可耐地发出“不欢迎”的吱呀声——因为松动的螺丝——33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90年代的奶奶家——燥热没有制冷设备的房间,家具似乎陈旧得快要解体了一样——不知道在上海“蹲号子”的室友有没有多打几个喷嚏。


一同缩进我的空调房间,33翻到了储物架里一本小册子——是我辗转多地但是一直带在身边的一本明信片收纳册。于是收纳册里的记忆被翻开,最早追溯到来自熙晨15年年初的信,以及33在18年6月写的第一张贺卡——大概是友谊开始的地方——还有后来每逢生日,新年,或者一些告别时的纪念贺卡/信。这些尘封的记忆被重新翻开,4年时光飞逝,最后又让我们和我们的记忆在纽约的公寓里相遇。


街头时尚男女


一个周六和同学们在Tribeca逛一家老海报店(Philip Williams Posters),和印度朋友@Sai翻翻售卖的老地图——很多都是绘制于十九世纪后半叶,于是可以在亚洲板块上看到清晰Russian Empire(俄罗斯帝国)和Qing Empire,前者是有官方指定的中文翻译,指历史上存在于1721-1917年的国家,接替沙皇俄国,由苏联继承。后者的中文翻译则十分模糊——后来看了些对应的材料,是说在清朝后期,清政府对外是自称大清国,而各类不平等条约里的清朝则称为:中国、中华帝国、清帝国、大清国、大清等等。


当时我很诧异地问:

  • Is Qing an empire? 


他说:

  • Of course it’s an empire.


Empire可以被翻译为帝国,狭义上empire是指由emperor统治的君主制政体,这里的emperor可以指皇帝、君主。这样一说倒也make sense。


Musuem at Eldrige Street


在中国正统的近代史叙事里有一个很常见的口号——反帝反封建——史料记载,大概是五四运动被后人(1930s)描述为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尽管运动的具体性质还有待学界商榷。另一方面,史料还记载,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大概从那时起,反帝的帝国主义,反封建的封建制度,似乎一直是一个并存且互斥的概念——帝国主义是指西方列强奉行的侵略与殖民策略,倒不是指彼时那些国家的性质都是帝国——常说的八国联军包括俄罗斯帝国(君主专制)、大英帝国(君主立宪)、美国(联邦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第二帝国(联邦制君主立宪)、大日本帝国(半君主立宪)、奥匈帝国(二元君主制)、意大利王国(君主立宪)——而非简单的英法美俄德意日奥——如今已然是俄罗斯共和国、英联邦、美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国、意大利共和国——正统的中国历史叙事似乎并不关注政体的时间性。封建制度或者说封建主义,则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与封建王朝下的各类旧的习俗与思想。


Domino Park


有一次还是和他讨论中華民國在1912-1928年期间的国旗——五色旗。我当时同样是感慨,说似乎在正统的中国历史叙事里,从来没有把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或者其它政权看作一个国家,而只有PRC,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才是正式的国家,自此中国人民才站起来了。也不会在任何地方称封建王朝为国家、帝国,不讨论国家与政府的交替。如果是海外国家倒是不得不去讲一战以后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这种,但是历史上本土却实实在在出现过各类政权,除了近代的封建王朝,还有太平天国(1851-1864)、伪满洲国(1932-1945)、中華民國(1912-1949)诸如此类,中華民國也有好几次政府更替,以及中国官方并不承认的中華民國(1949-)。我们也很少看到这些国家的国旗、国歌、国徽相关的事物。而只有如今我在wikipedia上才能找到这种我认为是更加客观的历史记载——历史上某一片土地,在某一个时段,自称或者他称为何种国家,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政府,采取何种政治制度,在何种程度上获得承认。


生日礼物


8月伊始,秋招的节奏慢慢就紧凑起来。尽管耳边不断响着hiring freeze的说法,但还是得尽卷王所能的搜寻更多的机会。除了刷题,也不得不开始networking,mocking,面试。但我越来越相信,其实能去到什么地方工作,真的就是一个运气参与程度非常之高的事情,所谓大小厂title、薪资高低这些容易拿来攀比的事情,也是一件难以主观把握住的事物。提升自我固然永远不会吃亏,但是个人能力的高低并不太决定找工结果的直观好坏。就和以后的H-1B抽签,或者公司的股价一样,充满了巨大的未知性。于是也就对每一次机会的成败得失少了一些偏执,尽管这可能也只是开头的心平气和,也许到了末尾又是心惊胆战也说不定。有趣的是,恰好上半年我的朋友&前同事@佳佳多次鼓励认可我对算法的一定天赋,让如今的我更加坚定地转码,或者至少是DS/SWE混申,于是在SWE里能找到更多的同行者,也就不那么需要独自去面对了。


Riverside Park South


在准备找工的过程中,和我们的career officer John接触变多,算是混了个脸熟。他的确是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头。看到我的名字是Wayne,便多次给我推荐Wayne’s World的电影,一部92年的喜剧;看到我的UNI开头是zz,便给我推荐ZZ Top乐队——打开他们的Spotify主页,三个大胡子老头神色严肃的正面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沟壑。和他一起逛校友的LinkedIn主页,他会随意吐槽:This picture looks scary——就像上次他看到我的profile也吐槽You look so cold一样。


minions太可爱了


此前一直有中国同学吐槽:比起美本教育,美硕项目跟培训班似的。同学间的连接很弱,项目群长久不见一条发言。大家的校园生活很单调且话题集中在找工,尤其是鸽大中国人多,内耗严重,career service一塌糊涂。


但是另一方面。其实每次泡在图书馆、游走校园、踏足fitness center的时候,在stacks搜集各类闲书或专业书并借阅甚至荐书的时候,这也增添了我在学校的一部分参与感。DSI有自己的学生组织,但不论是囿于英语的限制,还是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天性里的社会参与感薄弱,毕竟是非民主国家——几乎全都被印度人占据,印度人不仅和officers混上了脸熟,相互之间联系也更紧密。一组采样有限的观测是:DSI举办的线下social activity可能80%是印度同学,10%是中国同学;而实际上整个项目里中国人:印度人:其它的人数比例可能达到6:3:1。不那么爱讲或者不那么擅长英语的中国人,不那么喜欢这种社交模式的中国人,则独立且封闭在自己的简中圈子里。除此以外,我曾以为CS领域哥大校友间的连接微弱没啥帮助,但通过John主动联系我们项目的前辈以后却的确收到不少善意的回应。看到John尽心维护的校友列表,了解他的工作内容,突然惭愧自己的傲慢。


人所站的地方决定了人的视角。硕士项目的确囿于人数之多或不如本科项目重视而没法主动给予每个学生细致的照顾,但是人的主观积极性,很大程度影响了自身在学校里的参与程度。


继续看看过去一个月的日落与晚霞吧。夏天就要过去了,好看的晚霞越来越少了。


07-07


07-08


07-09


07-11


07-13


07-19


07-20


07-25


07-26


07-27


07-27


07-28


08-01



我最近在读...

Oracle Bones, 算是Peter Hessler的中国生活记录,这一部分讲述的是他在千禧年前后居住在北京雅宝路的一部分,同时穿插了殷商甲骨文的历史材料,很有意思的一个部分是,这些甲骨文翻译出来的文字大体都没有什么重要含义,而有这么一句话却在不断重复,用英文表述是:

Tonight there will be no disasters.

像是一种十分朴实的预言与祈祷



我最近在看...

天鹅挽歌(Swan Songs, 2021)。Ali主演的电影,像是一部科幻伦理片。其实这类题材的剧作电影应该不少,我也忘了我为啥把这部片子纳入排期。如果读者有类似的电影推荐请告诉我。

电影把这样一个伦理问题呈现给了观众:如果你身患绝症随时可能死亡,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否愿意一个你的完美克隆体代替你继续生活下去,主要是陪伴你的家人,而你则消失。

题材倒不算新鲜,全靠Ali演技出色。




敬请期待下期   纽约生活 XII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VII - Tempe打工笔记 & 迎接2024

I - Newport打工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