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的纽约生活


文字留给人想象的空间。


来纽约一个月。一个月前的今天,SQ024沿太平洋边缘飞过18.5h后闯进了纽约。那会我坐在华人电召车上,从JFK到97thST,就这么呆呆望着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大概在Google Earth上看过无数次城市的3D模型。数这里的车牌到底有几位数,用什么表示来自哪个州,这里的道路标牌都写了啥,估摸Queens Bridge外的East River有多宽。


就像所有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的异乡人一样,

对这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


我问司机大叔:中央公园晚上真的有毒枭做毒品交易吗?他笑着说:

  • 在美国,哪里都有毒品交易。


公寓大门


留学生活当然不全是ins小红书朋友圈Plog里展现的光鲜亮丽,哪怕你是在宇宙中心Manhattan。尴尬的时刻遍地皆是。来这里的第一天,出了机场发现开启的漫游不管用,而室友@航爹 压根漫游都没开,于是两个断网野人就这么被送到了公寓,以致于进电梯后碰到第一个中国人就问:附近最近的手机运营商店在哪?好在遇到人美心善的小妹妹@一锅卞皓程 领着我俩办了电话卡,逛The whole foods带我们入了冰淇淋的坑,甚至送了一些基本生活用品,这才开启了倒时差的第一天。隔天在公寓前台报修填work order,白白胖胖的大个doorman笑着说让我俩把字写大点,因为维修的人视力不太好。还讲冷笑话“You can lend your glass to him…blabla” 没太听清,但大概是指借了眼镜给维修的人会让他看的清楚点。可我没反应过来我的凹透镜,和老花眼凸透镜是怎么联系的。完全没有get到他的笑点,只能默不作声继续填写。最后他丧气道:I suppose you laugh under your mask…简直尴尬到脚趾抠出3b2b。


Peace Fountain by Greg Wyatt, 1047 Amsterdam


在北京有一天下午闲逛玉渊潭公园。在湖边,一大群京味大爷们人手一个三脚架+长焦相机对着天空。我寻思这大阴天的是在拍啥,可是琢磨了半天也没上前去闲聊。那会我在云南小群里说:“要是圆在这就好了,圆一定能自然地凑上前去和大爷们亲切地咵天。”我一直觉得圆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只要她一开口跟陌生人聊天,就能让对方很舒服而一点也不排斥——这无关乎任何外在形象,而是一种内在的气场。可惜我没有,我会有些排斥跟社会人讲话。不过,在纽约,我发现我会开始尝试主动和各种人交流:去和doorman打招呼;去campus NYPD的大棚和警察聊天听他们介绍public safety,并在自己的MBP上留下了engrave;在教室里和印度同学闲聊互换Tel;在Brooklyn Bridge上夸赞一个十分腼腆的卖画小哥的作品并且买走一幅;在wine store让店员推荐white wine并拿到了Riesling;去Citibank让teller教我填check;去询问doorwoman为啥我的校园卡刷不进Furnald Hall(被告知这里其实是student oncampus dormitory)……在国内时,人会担心被嫌弃——被身边的朋友,被满大街的NPC们,人也对社会抱有疑虑,所以会尽可能主动解决一些问题,避免一些尴尬和坑。而在纽约,当我主动去感受这里的人时,他们其实都对我友好地敞开了怀抱,耐心回应着我的每一句sorry?/I don’t get it. 不管路人心底里是否藏着歧视的阴暗面,当反歧视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盘旋在土地上空,人们表层的和善终归是令人放松的。


Brooklyn Bridge


“有钱能使神推磨”——常委王沪宁在他三十年前的类游记《美国反对美国》里如是描述美国——而我恰好是属于给别人推磨的那一类,常自嘲尚未实现地铁自由,以致于很多家具厨具为了买上便宜货被Amazon拖了很久。好在厨具配齐的第二天,终于和@航爹 整了一顿煎排骨+pasta配经典marinara——一种只要尝一口就一定会惊叹sooooo Italian的酱——做饭确实带来快乐,但也不是顿顿都光鲜亮丽——牛排还要配上百香草+蒜瓣才能上图出圈,炒饭一定要色彩斑斓的出镜。不善厨艺的直男们做饭更多时候是不实不华,只负责让自己吃的快活。肉类有猪排牛排鸡翅香肠,主食有泡面 spaghetti pasta 吐司 饺子 披萨,蔬菜水果有生菜桃子苹果番茄蓝莓香蕉,那不就有了C(4,1)*C(6,1)*C(6,2)=360种recipe。(不是

摆的花里胡哨


我很享受这里的生活方式,以及熟悉这种生活方式时的点滴瞬间。我喜欢坐学校的shuttle bus,在等车的碎片时间里,调整节奏,去感受这里的每一缕风,倚在公交站旁读kindle里的闲书,保持新思想的摄入。我喜欢一个人逛校园,发现CBS的Watson Lib又吵又拥挤,同样是Starbucks Frappuccino,CBS的自动售货机比MUDD L6的贵了一倍。East Asian Lib的stacks藏了很多珍贵的中国当代史研究资料,Butler Lib的外墙印着稀里糊涂的伟人名字,里面还有张贴DIVEST UYGHUR GENOCIDE protest poster的告示栏。数院的Lib小的可怜,Barnard Lib堪称豪华就是有点远,最喜欢的还是GSAPP的Avery Lib——是我睡午觉的好地方。Home internet装好前的一个周六下午在泡图书馆,中途出来溜达的时候,突然看到和谐的校园里,飞盘选手在尽兴玩耍,坐在草地上的女孩们惬意地阅读,路人成群结队探索着园子,Alma Mater的台阶上坐着聊天吃饭的学生,阳光明媚,碧草蓝天,大概这就是自己2010年第一次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时就开始盼望的真正的大学校园生活。


周六下午


并没有急于深入发展社交关系。在这种master项目里,人与人之间的成长线很少交织在一起,大多只是过客。

每个人都有出现在这里独特的理由,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去的地方。


陌生同学有机会破冰寒暄互换微信ins以后便再没了下次,持续地交流新的找工经验大多只是交换了焦虑。于是便有很多独处的时间。校园内是一个人在学校吃饭,洛阳大叔没火几次便开始嫌弃,10min步行的Subway倒是一如既往的喜欢。校园外是一个人溜达Riverside Park看日落,漫步dumbo和Brooklyn Bridge,跑过一圈又一圈Central Park,耳机里放的是New York Times Daily的podcast和谐聊的小宇宙。脱离了阴间新闻充斥的知乎,取关新华社澎湃新闻,New York Times的确是很好的媒体。当然,观察身边人特质的习惯依旧保留,外向or内敛,幽默or沉稳,卷王vs猫王,带有judgement的tags一张张贴上遇到的人来人往……跟会聊天的人聊天,喜欢5701课前晚风吹拂的花坛边和盘坐的@moya 对线。


人在成长,在自己身上加持了种种信念以后,也会降低对身边人和物的包容程度。


如何去破除内心的狭隘与偏见,与社会关系做交换,也是一个需要人思考与平衡的地方。


dumbo -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剧照取景



和上海小阿姨 @Kelsie 逛Little Italy


New York is everything. 我想这么描述这座城市。在美国,脱离了国内宏大的宣传系统,仿佛一切生活都脱离了政府——当然也包括治安。包容,是我最深刻的印象。在纽约,downtown有富丽堂皇的CBD,富丽堂皇的CBD底下又是脏乱的街道和神出鬼没的流浪汉。有我想象不到的贵气餐厅,也有Times Square上接二连三的流动餐车。uppertown有Upper East富人区,也有Broadway上帮你开McDonald/Popeyes门的乞讨者。有vaccination required的dine in餐厅,也有抵制疫苗的反智大众。各种肤色族裔的人在你身边十分容易辨认——a fat black woman,却又看到白人在竭力用bald guy来描述他唯一的黑人同事。事实上,当反歧视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当所有的job application都在调查你是否Hispanic,是什么ethnicity,gender,是不是protected veteran有没有disability。更甚的是连来自哪所学校都成了促进diversity的一环。这本身也是一种歧视——针对一个中国国籍的正常亚裔男性的歧视。这是促进平等平权的最终结果吗?自由和平等间的斗争永远都不会平息。


Times Square


Central Park推着婴儿车跑步的母亲


同美本的成长历程不同,陆本曾经在去哪留学/保研考研/找工考公的选择里思考许久,最后,或是为了H1B/PR或是为了异乡生活,他们最终登上了跨洋的飞机。我也开始追寻心中所想,解答胸中的种种困惑。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在这里进行的怎么样了,宪法至上的精神传承到了哪一步,女性被社会给予更多的包容了吗,社会本身对人也更加包容了吗,攀比的社会氛围会变弱吗,政府到底是权力大还是权力小会更让人舒适,人的尊严得到认可了吗,工人权利得到保障了吗……


Riverside Park


请持续叩问吧。




敬请期待下期   从一开始的纽约生活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VII - Tempe打工笔记 & 迎接2024

I - Newport打工笔记